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體

分卷阅读11

热门小说推荐

个二愣子。

二愣子做出来的事情,刘娥从来招架不住。

所以这一把火,烧得刘娥三天三夜没睡好觉。

无他,小皇帝在后宫哭着喊着要见李娘娘,寇准在前朝借着这场大火暗示刘娥失德。

大火的第二天,寇准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朝堂上,面对挂着两个黑眼圈的刘娥,发表了一场振聋发聩的高论。

寇准的高论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。

一:君王失德,上天必下灾祸预警。然而大火烧的是冷宫,皇帝现在连个妃子都没有。冷宫里住的都是太后你的前同事,所以究竟是太后失德还是先帝失德?

二:如果太后和先帝都没有失德,那这场大火是怎么个缘故?是天灾抑或是人祸?究竟是谁这么丧心病狂,连冷宫这样与世无争的宫殿也要烧毁?

三:冷宫能失火,那么别的宫殿也能失火。太后和皇帝现在住的地方还安全吗?需不需要工部再来修缮一下宫殿?只是这个钱的问题……

说到钱的问题,刘娥脸都黑了。

钱钱钱,哪都要钱,哪都没钱!岁币凑完了吗难民安抚了吗防御工事修完了吗?修什么宫殿!没钱!退朝!

怼完刘娥之后,寇准以办事不利为缘由,罢黜了工部几个专门负责宫殿修缮的官员,安插了几个自己的人进工部。

这些位子上原本坐的都是刘娥的亲信。

没有亲眼看见李妃的尸体,刘娥心里总是有不安,也就无力去管寇准的小动作。

这一回合,是寇准胜了。

寇准意气风发,在家里连着开了一天一夜的宴会,还拉着皇帝的侍读官劝酒,把人家逼得从狗洞里逃出寇府。

与此同时,赵受益也很高兴。

经此一役,他大抵摸清了寇准刘娥两人的深浅。

深浅既然探明,那他以后就更能放开手脚去做一些事情了。

毕竟他并不想做一个被两个人同时操控的提线木偶,他要做两个提线木偶的操控者。

而他也为自己的这两个木偶选好了舞台。

在乱世之中,主少国疑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。

一个年幼的皇帝,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国家,犹如小儿抱金过市,谁都能来分上一杯羹。

所以宋太.祖赵匡胤趁着周世宗刚死就欺负孤儿寡母,篡了人家的国。

而现在宋真宗刚驾崩,他一个十二岁的小孩继位了,太后临朝,契丹那边要是没个动静,那才叫奇怪呢。

再加上辽国本来就有秋收前后以小股骑兵骚扰边镇的习惯,如今也正是他们所谓打谷草的时候,那么今年的辽国,可谓是来者不善。

所以宋国这边必须早做准备。

然而宋辽边境并无天险,或者不如说,宋朝的都城汴梁和辽国之间并无天险,辽军一旦大举入侵,长驱直入直接就能兵临东京城下,而边境上连个烽火台都没能修起来,想要抵御辽国入侵,只能在东京和沿途城市多多驻军。

东京城内自然是有几十万的禁军的,然而沿途的城市想要立刻增兵却有些困难,因为没有粮草。

宋例,地方的赋税要统一押送到东京去,地方上只能留一点钱粮自给,这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,然而想要增兵,就要准备出来这么多兵的口粮。

而地方没粮,得从中央调。

等中央的粮调到地方,皇帝都能被辽军抓去草原一日游了。

第8章 寇公误国

刘娥的一天,是从闹心开始的。

小皇帝哭着喊着要见李娘娘,冷宫失火,宫殿烧成一片焦土,工部里头寇准的那几个亲信天天死皮赖脸敲户部的竹杠要钱修殿宇,辽国那边的探子探听得辽军已经集结不日即将南下,增兵的事情怎么也没个头绪,今年收成不太好,四川那边又闹民变了……

刘娥的头痛又加剧了。

她不禁想,自己劳心劳力的为大宋江山着想,宵衣旰食,不辞劳苦,到底图个什么呢?

天下还是赵家的天下,她虽是赵家的媳妇,可她到底姓刘啊。

龙椅轮不上她坐,龙袍轮不上她穿,累都得她受着,苦头都得她吃着,骂名都得她担着。

寇准倒是轻松,往那一站耍耍嘴皮子当忠臣,小皇帝更轻松,坐在龙椅上什么都不干就是天下之主。

左看右看,数她刘娥最吃力不讨好。

唉,想哭。

寇准这时候又喝酒呢吧,怎么不喝死他,大家省心。

刘娥不无恶意的想。

此时的寇准,也没有刘娥猜测的那么轻松。

他虽不像刘娥要管着宫里和小皇帝的一堆事情,可前朝事务也一样让人头秃。

辽国如今的形势,刘娥看得出来,他又如何看不出来。

如今的宋辽形势,较之当年澶渊之盟那时,只有更糟,没有更好。

至少当年那时,宋国这边还有一个成年的皇帝,御驾亲征还能鼓舞些士气,军中犹有太.祖遗风,勉强能算的上兵强马壮,有与契丹一拼之力。

而到了如今,小皇帝今年十二,别说御驾亲征了,寇准连东京城都不敢让他出去。

就算让他到了军中,别说鼓舞士气,越鼓舞越泄气倒是大有可能。

如今的军队也更和那时候不能比了。

宋朝有养兵之制。

太.祖皇帝赵匡胤刚刚建国时,曾与诸大臣议论能保江山永世太平的法子。

大臣们想了不少个办法,太.祖皇帝都摇头,要他们“更思其上者。”

大臣们想不出来,赵匡胤说,莫如“养兵”。

宋以前的封建王朝,职业兵并不占军队的大多数。

朝廷并不养兵,而是藏兵于民,由基层政府组织定期选调辖区内的强壮男子进行​‍军‎‌​​事­‍‎­训练,到了战时,国家现组织军队,这些强壮男子就可以自带家产武器去投军——当然,投军是义务,你不投,那就杀头——战争结束,这些强壮男子就可以返回家乡。

而宋太.祖赵匡胤认为,这种军队组织形式,是对他的统治的一种极大威胁。

赵匡胤出身五代十国,五代十国,军阀混战,豪强林立,军队动不动就哗变,自己推举皇帝,地方动不动就造反,自己立自己为皇帝。

赵匡胤想在五代十国的尾巴上确立自己的统治,就必须刹住社会上的这种野蛮之风。

他认为,五代十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割据势力,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军队的地缘性太强,军队对于地方的依赖性太强。

军队出于地方人民,由地方人民供养,那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只要守好这一块基本盘就好了,什么中央,什么皇帝,和我没有关系。

地方上的民众和官府也认为,这军队是我养的,就是属于我的,你皇帝想要调动,没门。

于是军队一个不高兴就要造皇帝的反,带着整个地方

最近更新小说

最重要的小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