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那人有多爱惜自个儿的性命,没病没灾的,且还有的活呢。
如今能跟着儿子一道去京城,到了地方又能管家,对她而言,无异于是天大的惊喜。
以至于临出发的这几日,都兴奋到有些不能自已,行李拿出来点了又点,院子的每个角落打扫了一遍又一遍,连个死角都没有,可是把伺候的下人忙得不轻。
晚上又熬夜做针线活,要不是瞧见那两只眼睛里的红血丝,魏时都不知道姨娘把自个儿忙成了这样。
“您说咱这马上就要赶路了,您要是病倒了,那咱们是不是又得拖延上一段时间,哪儿有这么多要收拾的东西,京城那边大伯都已经安排好了,咱们只要人过去就成了。”
他都不知道姨娘对这事儿这么激动,原本瞧着一遍遍清点行李的时候,他还以为姨娘只是对这事儿太紧张了,所以想要尽可能的做到妥帖,他也就没拦着。
可是对这事儿再紧张,那晚上做针线活可就说不通了,做再多的针线活,跟他们搬家这事儿压根就没什么关系呀。
这也太激动了点。
白姨娘有些不好意思的往后挽了挽头发,“我这不是晚上睡不着嘛,干躺着也没事儿做,还不如起来做些针线活呢。”
都一把年纪了,还跟小年轻的一样,有点儿事儿就惦记得睡不着觉,她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,尤其是在儿子面前。
“睡不着觉,您就让人在屋子里点一些助眠的熏香,或是让大夫开些助眠的药,放在枕头和荷包里,总比您大晚上的在油灯前熬夜好吧,这眼睛还要不要了,我还指着您给我儿子做衣服穿呢。”
“这孩子,说什么呢,现在说这话也太早了。”白姨娘都不知道儿子是随了谁,按理来说,这个年龄的孩子,说起跟女子有关的话题,都会害羞。
可她儿子呢,一点感觉都没有,都已经想到下一代的事情了。
得,说话的还没怎么着呢,听话的人脸颊就已经微红了。
魏时一个大老爷们儿,就算壳子嫩了些,可上辈子那也是一直活到了成年,连女朋友都交过了。
电视上什么没有呀,大家平日里说话也不像这个年代的人,跟情字沾上点边的都羞于说出口。
他是真没觉得,刚刚那话有多大的问题,天知道他的重点是让姨娘保护好眼睛,跟他的未来的儿子没多大关系。就是姨娘这反应也太大了点儿。
一时之间也觉得有些尴尬。
第36章 一更
好说歹说,姨娘总算是同意每晚入睡前,在房间里点一些熏香助眠了。
魏时面上大方自然的走出房门,实则内心里也是有一点害羞和郁闷的。
啧啧啧,不成亲就是小孩子,不过他现在这个壳子,确实是嫩的很。
魏时可不想这么早就成亲,他实在没办法想象,自己跟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谈情说爱,这也太突破他的底线了。
所以还是在这大靖朝做一个晚婚晚育的大龄青年吧,正好父亲和母亲都没有心思管他的亲事,他的身份如今又不上不下,大伯也没有要为他定亲的意思。
还可以再‘浪’几年。
从柳州城到京城,路途遥远,就算是国泰民安,这一路上也不得不小心。
所以光是家丁就带了二十个,这些人到时候也是直接安排在京城的宅子里,不必再往回赶了。
按照大伯的话来说,在柳州城,从人牙子那里买几个下人,都比在京城容易。
京城之大,不易居。
大伯曾经在京城呆过一段时间,也是年轻赶考那会儿的事情了,对京城的情况,可以说也算是有一番了解,最起码比他们这些没去过京城的人强。
天子脚下,连很多的寻常百姓,都有可能跟哪家的王府、跟哪个官员扯上关系。
连七八品的官员在京城里都显不出来,更何况是举人。
总之,京城跟柳州城是大不相同的,魏时这个举人去了,也得不到多少重视。
这一路上虽然没有耽搁,但是路途遥远,也不能疲于奔命,所以用的时间也不短,正月末出发,到达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份中旬了。
会试又被称之为是春闱,一般都是在二月份到三月份举行。
魏时到达京城的时候,这一届的会试已经结束了,虽然榜单还没出来,但是结果已定。
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长衫的读书人,魏时瞧着哪个,都像是此次参加会试的举人。
这种围观别人考试的感觉,对魏时来说还是挺新奇的,自从他参加县试开始,中间就没有耽搁过,府试、院试、乡试,只要考过了上一场,就立马开始准备下一场。
但是这次不一样,他是主动放弃了今年的会试,下一次便要再等三年。
如今围观前辈们考试,让他不免联想到三年后的自己,是不是在等待成绩的时候,也如此焦灼,还是已经胜券在握了。
因着有人来接,魏时只能让姨娘带着下人先回自家的宅子里,他自己则是跟着接人的家丁,去李家。
李家,也就是母亲的娘家,就算是知道大伯曾经写信给李家,告知他要到国子监来进学。
可他也没想到,李家会被派人到城门口迎接,毕竟母亲对他的态度可是相当强硬,李家应当是跟母亲站在一条线上的才对。
京城东富西贵南贫北贱,李家的祖宅在西城,不过已经卖出去了,如今的宅子是在东城。
魏家置办的宅子也在东城,不是不想在西城的地界买,而是根本就买不到,有钱也买不到。
那地方不是谁都可以买的,就算是身份上够了资格,也很少会有人往外卖。
达官显贵可都住在西城,能够在西城居住,既是身份上的象征,同样也有利于交际,同僚们都住在西城,交际圈子不外如此,谁还会想着往外边儿搬。
李家也算是难得一见的败家子了,好好的祖产硬是贱卖给了旁人。
说是‘卖’,都对不起‘卖’这个字儿,那宅子基本上就是送的,只是象征性的收了几个银钱罢了。
既不是送给皇亲国戚,也不是送给哪个一二品的大元,更不是送给李家哪个人的顶头上司。
而是送给了在宫里当差的副总管——崔太监。
那会儿当今还是皇子呢,在位的是先帝。
先帝性情宽和,两边一个买,一个卖,虽然把西城好好的宅子卖出了白菜价,可周瑜打黄盖,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。
这事儿也就没管。
不过,这事儿这么多人都知道了,等同于摊开来放在太阳底下,崔太监虽然占了大便宜,但是却不敢给李家办事儿。
等到了当今继位,一朝天子一朝臣,先帝时的宦官就更是给替换的没影了。
如今哪儿还有什么崔太监呀,李家